05 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0 > 05 >

基于中小学教师人群的脑力劳动者职业紧张评价体系的初步

【作者】 连玉龙 ; 刘继文 ; 张晨 ; 袁芳

【关键词】 紧张因素 紧张效应 脑力劳

摘要】目的以中小学教师为例初步构建脑力劳动紧张效应评价体系,为紧张效应机制和脑力劳动人群干预措施研究提供方法学平台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51名中小学教师,应用ISTA6.0、生活事件量表测定紧张因素,应用工作紧张反应问卷(JSS)、症状自评量表(SCL-90)问卷、总体幸福感量表(GWB)测试工作和心理紧张反应,进行血糖、血脂、血清皮质醇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)、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反应生理紧张反应,利用综合性工作能力指数(CWAI)量表测试工作能力,然后利用数学模型构建脑力劳动者紧张效应评价体系,并利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00名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交互效度验证。结果模型拟合较好(RMSEA=0.100,GFI=0.93,NNFI=1.00,CFI=1.00),符合理论,反映工作紧张反应、心理紧张反应、生理紧张反应、工作能力的指标负荷较高。同时4个维度的紧张反应又可很好地拟合二阶因子(紧张效应)。生理紧张反应与工作紧张反应、心理紧张反应、工作能力下降呈负相关(P〈0.05),而工作紧张反应、心理紧张反应、工作能力下降之间呈正相关(P〈0.05)。社会支持对于工作紧张反应、心理紧张反应、生理紧张反应以及工作能力的降低是保护性因素(γs分别为-0.55、-0.77、0.73、-0.79,P〈0.05),而工作紧张因素、社会生活紧张因素以及危险性个体特性为工作紧张反应、心理紧张反应、生理紧张反应增加以及工作能力降低的危险因素(P〈0.05),利用环境保护工作者人群也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。结论从工作紧张反应、心理紧张反应、生理紧张反应、工作能力4个维度衡量脑力劳动者紧张效应符合理论,并且4个维度相互影响,但又相互区别,工作社会生活紧张因素不同程度影响着紧张效应。该评价模型可初步作为脑力劳动人群职业紧张评价的方法学�

上一篇:地震及突发事件时微生物应急检测方案
下一篇:北京市售酸奶中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
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   京ICP备11024750号-1
地址: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29号《卫生研究》编辑部   邮编:100050